刺猬会有什么寄生虫吗?
最近正好在研究这个,分享一下~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寄生虫并不是刺猬特有,而是所有哺乳动物都有可能感染的。不过由于刺猬的生存环境、行为方式以及食物来源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它更容易得到寄生虫,并因此而感染。 根据检疫和疾控部门的研究,我国进境动物的主要检出的寄生虫类有线虫(120余种)、线虫幼虫(40多种)、吸虫(50余种)、绦虫(30余种)等。其中对啮齿类和鸟类危害较大的有弓蛔目、异尖科、异食癖科、蛔目的异尖属和异食属等;对犬猫等宠物危害较大的有吸虫病、绦虫等;对人危害较大的是蛔目的蛔属和异尖属。 以蛔属为例,根据其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肠道蛔目(Enterocephalophila)、结肠蛔目(Colocephalophila)、胆道蛔目(Biliophila)和中枢神经系统蠕目的脑蛔目(Ventrocephali)。这些名称听起来可能很专业,但其实它们的危害都不小——
1. 肠道蛔目主要寄生在消化道内,当蛔目成虫死亡或者虫体被消化液分解后,虫体可被消化液中的酶类溶解,其中部分幼虫可钻入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褶内,随蠕动而游走,一旦侵入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褶,便可诱发急性炎症反应,此时临床表现可以从较轻微的胃肠道不适到较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但如果能够及时驱虫治疗,多数可以迅速缓解。该目的螨虫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较为敏感,可以使用甲硝唑、替硝唑等进行处理。
2. 肠肝循环:一些蛔目的幼虫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并在其中发育成较大的成虫。虽然大部分幼虫可以顺利发育为成虫,但也有部分幼虫无法完成发育,从而在幼虫期就因营养不良而死亡。但不论是成虫还是幼虫,都有吸食营养的能力,如果幼虫期的蛔目幼虫在获取营养物质的同时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且幼虫期的持续时间越长,其体内的毒性酶类的产生也越多,对组织的破坏越严重。幼虫还可以直接侵入血管中,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其他器官,引起广泛的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