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中的蜥是什么意思?

隆杨萌隆杨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蜥”字是个形声字,从虫,奚声。这里的“虫”其实是“蛇”的本字。因为古代汉族先民把蛇看成一种蜥蜴类的动物(比如《礼记·月令》有“季秋之月蛰虫咸俯”,注曰“蛰虫,蛇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蜥”就是“蛇”的意思。这一点和“蜴”很相似。

但是,古人观察发现,有些“蛇”体内有一条或者几条“骨头”(其实应该是骨片),而另一些“蛇”却没有这些骨头。他们不知道这是由于变异导致的部分“蛇”没有骨头的缘故,就认为所有的“蜥”都是有骨头的,于是“蜥”字的字形就变成了“蛇”加“骨”了;同时,他们还观察到部分“蛇”有脚,并且能蜷曲身体,于是就把能够这样运动的“蛇”也叫作“蜥”。可见“蜥”在古代既是“蛇”的通称,又是指某些特有的“蛇”类。这样的例子在古书上比比皆是。

例如: 晋代文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中记载了一个名叫“陵晚”的人变为“绿蜥蜴”的故事,其中“陵晚”自称“姓陵名晚,字仲晦”,可知当时人们已经将“陵晚”认作了一只“蜥蜴”——否则“陵晚”自己不会取这样一个名字。 南朝梁文学家萧统所著《文选序》中提及“《庄子》之文,以无为有……若乃‘蜥蜴’见火光而惊窜,‘蛣蜣’自名为‘蛣蜣’……”这里把《庄子》里的故事当成了真实存在的事,且“蜥蜴”“蛣蜣”都当作虫名使用。

唐朝著名文人韩愈撰写的《祭鳄鱼文》,文中指责鳄鱼的恶行时说:“尔蛮獠夷狄之畜,耳目鼻口之为害,足趾毛发而为丑者,凡一百有八种,不可尽书。”这里的“蛮獠夷狄之畜”中的“蛮獠”指的就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夷狄”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这明显是把“蜥蜴”和其他多种异类混为一谈了。 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等书记载了今天的越南北部和老挝部分地区过去曾是“暹罗”国的属地,那里的国人自称“赛洛”,而汉人则把他们叫做“暹”或“暹罗”(现在的地名仍保留了这个称呼——“暹粒”)。他们所说的自己的祖先最初是来自中国的“云南府”,而“云南府”的百姓把他们称作“象族”——这是因为“赛洛”人的图腾是象(或者是刻着大象图样的印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